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逆思維:想法的迭代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中譯本也上市了,書名叫做《逆思維》,乍看之下覺得好像沒有很切合這本書的概念,因為我認為作者想講的 “think again” 是動詞,但「逆思維」好像是一個告訴我們要「反向思考」的名詞。然而事實上整本書裡面幾乎沒有用到 reverse 來講思考這件事情,而是不斷地提到 rethink 。不過仔細想想,可能直譯「重新思考」太白話了,而且也還是需要一個名詞來指稱作者想講的這個思維,總之這本書想講的並不是如標題會讓人直覺聯想到的逆向思考,而是「想法的迭代」,也就是不斷地重新思考。
書中用三個層次來探討逆思維,從個人腦袋裡的科學家、到如何邀請他人一起重新思考、最後是如何打造有助於逆思維的環境。作者在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們會有的四種思維模式,分別是傳教士、檢察官、政治家和科學家,他認為要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就要像科學家一樣,找到自信和謙遜的平衡、用主動的開放心態來面對各種觀點、對失敗感到喜悅、以及組成會挑戰自己觀點的社群。作為科學家,要去探索某個想法為什麼可能是錯誤的,而不是想證明某個想法為什麼是正確的。我覺得這部分最有趣的是,《設計思考改造世界》的作者所描述的「設計思考家」跟《Think Again》的「科學家」似乎是相似的,或許就說明了反思的能力對任何角色來講都是很重要的。
思維風格的不同層級
from Adam Grant’s twitter
《Think Again》的作者 Adam Grant 在書中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採用一種或幾種思維風格,而這些思維風格的等級會影響到人們的思考質量和結果。
思維風格的三個層次:
- 最底層兩者是指基本的二元對立思考方式,如「黑白思維」(Black-and-white thinking),這種思維方式缺乏彈性和創造力,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深入思考。
- 中間是指比較有彈性和創造力的思考方式,如擴展思維(Expanding thinking),這種思維方式能夠看到問題的多種可能性,但還是受到自身固有思維模式的限制。
- 最上面是指最高級的思考風格,如「逆思維」(Thinking again),這種思考風格能夠質疑自己的信念和假設,開放心態地接受新的觀點和信息,具有高度的彈性和創造力。
學習如何挑戰舊有觀念和想法,並建立更有彈性的思考能力
《Think Again》的作者 Adam Grant 在書中分享了一些不同的策略和工具,讓我們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和偏見,他用三個層次來探討逆思維:從「個人腦袋裡的科學家」、到「如何邀請他人一起重新思考」、最後是「如何打造有助於逆思維的環境」。
第一部分:個人腦袋裡的科學家
在 Individual Rethinking 的章節, Adam Grant 介紹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並且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他提出了幾項技巧像是自我反思、接受不確定性和質疑自己的信念等,來幫助我們成為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力的思考者。
在這個章節裡,Adam Grant 介紹了四種類型的思考: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以及科學家。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可以從 preacher 的角度考慮價值觀和道德問題,從 prosecutor 的角度考慮事實和證據,從 politician 的角度考慮影響力和利益,從 scientist 的角度考慮實驗和理論,從而得出更全面和深入的結論。
When we are in scientist mode, we refuse to let our ideas become ideologies. We don’t start with answers or solutions; we lead with questions and puzzles. We don’t preach from intuition; we teach from evidence. We don’t just have healthy skepticism about other people’s arguments; we dare to disagree with our own argument.
第二部分:邀請他人一起重新思考
在 International Rethinking 的章節,作者探討了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對話和討論,並且幫助他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一些技巧和策略像是採取開放的態度、避免攻擊性語言、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等,都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好的對話和討論環境,並且促進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第三部分:打造有助於逆思維的環境
最後是 Collective Rethinking 的章節,這一部分介紹了如何創造一個有助於逆思維的環境,包括改變組織文化、提供多樣化的觀點、設置有效的回饋機制等。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案例,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打造一個有助於創新和變革的環境。
綜合而言,這本書透過個人思考、與他人對話和創造環境三個面向探討如何更新自己的觀點,藉由提問、懷疑、聆聽和反思(The Rethinking Cycle),幫助我們跳脫僵固的思維,學會面對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成為視野更開拓且具有創造力的思考者,這樣的思維更能夠讓我們在變化不斷的世界中適應和成長。
書中每個章節都有故事當作舉例,例如:
- 第一章「更新自己的觀點」:拯救森林大火的消防員如何用違反自己所受訓練的的常理行為救了自己,作為講述「逆思維」為何重要的開場。
- 第二章 「開啟他人的思維」:著名動畫公司皮克斯如何建立一個「唱反調」的文化,鼓勵員工提出不同意見,以促進創意和創新。
- 第三章「聆聽和說服」:講到「溫水煮青蛙」其實不是真的,但我們為什麼會覺得這就是事實呢?
- 第四章 「重新思考」:用黑莓機(BlackBerry)公司錯失智能手機市場的決策失誤舉例,講述如何避免固步自封和僵化的思維方式,來持續推進創新。
- 第五章「保持開放的心態」:用知名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舉例,講述如何在自己 80 歲時仍然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
- 第六章 「掙脫偏見的束縛」:講述為什麼很多人相信星座可以影響性格和命運,並提供一些科學證據和方法,來幫助人們克服這種偏見和錯誤觀念。
影響我的書中觀點
1. Confident Humility:自信的謙遜
好像在東方教育裡面,從小就被教導謙虛是種美德,自信和自大則只有一線之隔,因此養成了比較像是 Imposter Syndrome (冒名頂替者) 的思維,指的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負面評價和懷疑,即使已經獲得成功或得到認可,也會覺得自己其實沒有真正掌握這些技能或知識,覺得自己只是假扮成能幹的人。反面則是過分自信的 Armchair Quarterback (扶手椅上的四分衛),指的是那些以為自己對某個領域了解得很深,卻實際上只是在做表面的觀察,沒有真正深入瞭解事情的本質,像在紙上談兵出一張嘴的人。
當在書中看到「Confident Humility」(自信的謙遜)這個概念時才恍然大悟,其實大方的接受稱讚並不代表就是滿足於自己目前所知,而可以是既有自信卻又保持謙遜態度的思考方式,這個 Confident Sweet Spot 可以讓我們免於 The Mount Stupid (達克效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
Having faith in our capability while appreciating we may not have the right solution or even be addressing the right problem.
要達到 Confident Humility,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盲點,並且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應該透過尋求他人的意見,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視野;要能夠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觀點,以適應新的事實和情況;並且還需要有勇氣和決心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也要能夠接受失敗和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鑑於此,自己現在正在練習不要過度表現謙虛,要大方接受他人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但清楚知道自己仍然有很多需要學習之處,不會因為得到稱讚就感到自滿。但作者其實在書中提到,當我們覺得自己像是冒名頂替者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個恐懼中得到三個好處:
- 激勵我們更用功 → 因為冒名者會覺得自己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 激勵我們嘗試更聰明的方式做事情 → 因為當冒名者覺得自己沒有勝算時,重新思考策略就沒有任何損失。
- 讓我們變成更好的學習者 → 因為冒名者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質疑,所以會想要去尋求他人的洞見。
Great thinkers don’t harbor doubts because they’re imposters. They maintain doubts because they know we’re all partially blind and they’re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ir sight. They don’t boast about how much they know; they marvel at how little they understand. They’re aware that each answer raises new questions, and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is never finished. A mark of lifelong learners is recognizing that they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 they meet.
2. The Joy of Being Wrong:慶祝失敗
在這個章節裡, Adam Grant 提到他與《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 的對話,他說 Danny 對於發現到自己的錯誤是感到喜悅的,因為這代表他現在比以前少錯了一點,他也說看到自己的錯誤讓他確定自己有學到東西。
或許是因為總是看到他人一鳴驚人的故事,所以總會陷入行動就要成功的完美主義心態裡面,導致常常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這樣其實是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和學習的。比起害怕犯錯,我們更應該視錯誤為成長的機會,錯誤的價值在於,當我們發現自己有的看法有錯時,就是發現自己有所不知的事情,能夠激發我們探索新知識和新觀念。
Daniel Kahneman 說他讓自己維持在這個心態的方式是「拒絕讓信念成為自己的身份」,他改變想法的速度快到讓跟他共事的夥伴抓狂(笑)。
- Danny genuinely enjoys discovering that he was wrong, because it means he is now less wrong than before.
- Daniel Kahneman: “Being wrong is the only way I feel sure I’ve learned anything.”
- How to stay in that mode ?
- Danny said that he refuses to let his beliefs become part of his identity.
- ”I change my mind at a speed that drives my collaborators crazy. My attachment to my ideas is provisional. There’s no unconditional love for them.”
- Two kinds of detachment are especially useful:
- detaching your present from your past
- detaching your opinions from your identity
- ”If you don’t look back at yourself and think, ‘Wow, how stupid I was a year ago,’ then you must not have learned much in the last year.”
- Who you are should be a question of what you value, not what you believe.
- If being wrong repeatedly leads us to the right answer,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wrong itself can become enjoy.
- The paradox in great scientist and the superforecasters: the reason they’re so comfortable being wrong is that they’re terrified of being wrong.
- What sets them apart is the time horizon. They’re determined to reach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long run, and they know that means they have to be open to stumbling, backtracking, and rerouting in the short run.
- When you form an opinion, ask yourself what would have to happen to prove it false. Then keep track of your views so you can see when you were right, when you were wrong, and how your thinking has ev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