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人生短暫這個事實,讓我們得以放棄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不避追求理論上你應該成為的超級人類-三頭六臂、凡是做到盡善盡美、不曾有情緒脆弱的時刻,也不必依賴任何人。然後,你得以捲起袖子,動手做真正可能做到的事。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我為什麼讀這本書?
當我在《子彈思考整理術》讀到「心裡盤點清單」,試著把正在做、應該做、和想要做的事情通通寫下來,梳理各種待辦並排定執行的優先次序,弄清楚哪些事情「不重要」,極力避免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然後把重要的事項安排進下週、下個月、下一季或甚至是未來待辦事項中。
這麼做的確是有效釐清了自己有哪些重要的事情,但也發現每天心裡都焦慮著「好多事情想做,時間根本不夠」。
這時候看到了 Youtuber Ali Abdaal 的影片 〈28 Life Lessons from 28 Years in 28 Minites〉 ,他提到的其中一點是 “ Embracing mediocrity in certain areas ” 這個啟發來自於他讀完這本《Four Thousand Weeks》(他也有分享一支心得影片:〈This Book Changed My Relationship with Time〉)。因為我過去就看過這位 Youtuber 分享跟生產力相關的許多內容,知道他應該是位完美主義者,究竟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改變推崇生產力的有志人士呢?我就是帶著這樣的好奇心翻開這本書名像極了雞湯的書。
說到時間管理
說到時間管理和生產力,不能不提《與成功有約》那個在罐子裡塞大石頭小石頭沙子和水的故事,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如果先做最重要的事,就還有時間可以做次要的和更次要的事情,按照這個順序我們能夠完美的利用所有時間。
然而我所面臨的問題,本質上根本是大石頭多到塞不進那個空間有限的罐子,而或許,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石頭和沙子或許本來就不可能真的完美的全裝進罐子裡。
這就是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 Oliver Burkeman ) 不斷的想告訴讀者的事情。
我喜歡的書中觀點
1. 我們是一段有限的時間,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
人類存在的每一刻都充滿著海德所說的「有限性」(fintitude)。對人類來講, to be 是在「出生」與「死亡」之間的那段時間暫時存在。我們確知終點將會來臨,但無從得知是什麼時候。我們一般會說我們 擁有 有限的時間,但從海德格的角度來看,還不如說我們 是 一段有限的時間。在我尚未提出我該如何利用時間的任何問題之前,我已經帶著我獨有的人生故事 被拋進時間(throw into time) ,進入這個特定的時刻,成為我這個人,永遠無法擺脫。
作者在書中說,一旦我們把「時間」和「生活」變成分開的兩件事,時間就會變成我們能夠利用的東西(資源),然而若如海德格所言,「我們不是得到時間,也不擁有時間,我們就是時間」,那麼「注意力」即是我們「如何使用時間」。注意力和其他資源如食物、金錢、電力等不一樣,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
認知到這個事實,帶給我的幫助在於,讓我不再那麼焦慮於那些錯過的體驗,因為錯過是必然的,這就是有限生命的限制。當我們相信自己嘗試的事不可能辦到,就很難再因為失敗而自責。而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有了意義:我們每選擇要花時間做某件事,都代表我們犧牲了其他所有可用那段時間來做、但最後沒做的事。願意犧牲,代表毫不保留站定立場,投入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2. 認清所有事情都有限制,放棄想要每件事情都做好,不要因為害怕面對不完美而拖延。
只有在其中一個領域所花的時間少於我希望的程度,才能挪出空檔從事其他活動。此外我勢必得接受,我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會完美進行,結果就是相較於幻想中的人生,我實際過的生活不免令人失望。
有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開始習慣把事情安排成「最方便」的方式來執行,例如把必須出門才能完成的事情都塞在同一天,最好可以處理文件之後順便開個會再順便聚餐之類的,聽起來挺正常的,應該大家都會這樣安排時間。但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有些事情就是沒辦法「順便完成」,得花時間特別去處理,這時候的心態就會變成覺得這件事很麻煩,會開始沒有耐心。然而仔細想想,其實每件事情本來就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心力,可以按照預想的方式執行固然會比較讓人感受良好,畢竟沒有人喜歡碰上預料外的突發狀況,事情能在掌控中會讓人感到放心,但必須瞭解到,執行某件事情的結果不會是完美的,執行某件事情的過程也絕對不可能會都是完美的。
我們活著的體驗不可能總是好的,付出注意力不代表這件事情一定會帶來好結果,這就是人生必然的限制。瞭解這個限制幫助我改變原先的預設心態,讓我更能夠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不要再因為擔心做不好而躊躇不前。事實上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只能選擇做好某些重要的事情,讓某些事情搞砸,這才是比較有可能實現的作法。至於哪些事情重要,則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這個部分我覺得閱讀《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可能會得到比較多的幫助。
3. 你拿人生來做什麼,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宇宙真的一點都不在乎。
珍惜人生數千個禮拜這極珍貴禮物的方式,並不是下定決心「做了不起的事」。而是正好相反:你要拒絕把這數千個禮拜,和抽象、要求過高的傑出標準綁在一起,要不然這數千個禮拜永遠只會顯得不足。
在《人類存在的意義》中讀到,如果人類這個物種是物競天擇演化而來,演化本身就只是大自然的機制,那麼在這個脈絡下思考人類為什麼存在就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情,那再說到個人的存在,似乎就更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和價值了。既然我的存在沒有什麼特別意義,我就只是剛好存在於此時此刻,那究竟該以什麼作為人生目標呢?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到的努力目標是要嘗試在時間的洪流中不被世人遺忘。但作者點出了事實:「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要求自己變成米開朗基羅、莫札特、愛因斯坦……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也不過出了數十個這樣的人」。換句話說,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你不會在宇宙留下印記,想要「在宇宙留下印記」是不切實際的高標準。
好吧,既然如此,我究竟該追求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還是得先感謝父母祖先讓自己不用擔心溫飽,才有餘裕想這些有的沒的。書中提到榮格說過:「默默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只要你認為你還不知道那是什麼,那就代表你的『本錢』太多,可以用於無意義的思索與揣測。想反地,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那是命運的指引。」換句話說應該是,如果你覺得重要,那就去做吧。
關於人類的滄海一粟,作者舉了有趣的例子:
每一代都會有幾個能夠活到一百歲的人,想像其中幾位剛好可以頭尾相連,串起歷史,那麼以百歲人瑞當單位:
- 埃及法老的黃金年代,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離我們的年代很遠,然而也不過是三十五位百歲人瑞之前的事。
- 耶穌大約生於二十個百歲人瑞之前。
- 文藝復興是七個之前。
- 在不過五個百歲人瑞之前,亨利八世是英格蘭國王。
- 只要活六十世,就能過完整個人類文明。而我可以把六十個朋友塞進我的客廳舉辦酒趴。
可採取的行動
1. 寫下兩種代辦清單
-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
- 「開放清單」:所有你想做和該做的事情
- 「限制清單」:你現在正在或準備要做的事情(建議不要超過十項)
- 可能需要第三個清單是「觀察清單」:配合他人進度的觀察事項
- 挑選開放清單上的事情放到限制清單
- 替每天的工作,事先設定時間界線 專心在完成「限制清單」上的事情。關於如何搞定人生各種代辦清單上的任務,閱讀《Getting Things Done》或者《The Renaissance Soul》我想會更有幫助,這裡提到的這個分兩類的作法有點類似簡化版的 GTD method 。共通處在於,這些作法都是把會佔據大腦容量的事情寫下來,讓自己可以聚焦在當下重要的事情上。
2. 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
- 或者同時進行一個「工作計畫」、一個「非工作計畫」
- 像 Youtuber Ali 說的「在某些領域擁抱平庸」,因為我們的時間就是那麼多,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到我們想像的那樣好。
- 專注在可以完成的目標,然後試著完成很多個不會太負擔的小目標,有了很多次的小成果才有可能在更下一次帶來更好的質量。
- 達成當天設定好的生產力配額就停下來,不要因為狀況可能比較好就急著多做一點。因為急著往前多做,「有很大一部分隱含著尚未完成帶來的不耐煩,覺得不夠有生產力,擔心不會再有這麼理想的工作時間。」